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dyhuir.dyhu.edu.tw/ir/handle/987654321/770
|
Title: | 學齡前兒童對挑戰作業的目標設定與其氣質之關係 |
Authors: | 龔如菲 |
Keywords: | 學前幼兒;目標設定;成就動機;行為氣質;成就需求理論 |
Date: | 2007
|
Issue Date: | 2012-01-02T04:05:12Z
|
Abstract: | 本研究藉David McClelland et al(1953)的動機需求理論(n Achievement ; need for achievement)中的研究派典,探討學前幼兒在面對挑戰作業時的成就行為之個別差異(面對挑戰、逃避挑戰、與設定過高挑戰目標),並檢驗幼兒在「因應挑戰時目標設定策略的個別差異」與其「氣質」之間的關係(以Rothbart的氣質理論為主)。參考Atkinson & Litwin(1960)對大二學生所做的套圈圈遊戲的實驗架構,邀請大台北地區之十所幼兒園96位大班年紀學前幼兒 (年齡層範圍在4-6歲,男童52位,女童44位)參與本研究,其中26位作為預試用,餘下70位採「類實驗設計」方法將學前幼兒依其面對挑戰時的目標設定策略分組,共分為四組,分別為面對挑戰組(N=36, 約佔樣本人數之50%)、逃避挑戰組(N=7, 約佔樣本人數之10%)、設定過高挑戰組(N=6, 約佔樣本人數之10%)與自設目標組(N=21, 約佔樣本人數之30%)。再探討各組幼兒於「氣質」(以CBQ問卷測量之)測量上是否有組間差異,先排除自設目標組21位之分析,並在面對挑戰組挑選出「菁英群」以縮小三組人數上的差異。研究結果發現:學前幼兒在面對挑戰作業時所設定之目標策略(面對挑戰、逃避挑戰、與設定過高挑戰目標)與其氣質之「外向性」(Surgency-extraversion)之向度上達顯著差異;而其中以「活動量」、「微笑」、「高度愉悅感」最為明顯。研究顯示學前幼兒面對挑戰作業所採取的目標設定策略,若單以氣質來論,並非是「努力控制」(Effortful control)居於重要角色,反而是「外向性」(Surgency-extraversion)強的學前幼兒在面對挑戰作業之目標設定上比較能夠達到適中適切的原則;而另一方面檢視在整個呼拉圈實驗設計下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在玩的「自設目標組」與「面對挑戰組」之比較發現:這一組的學前幼兒的「恐懼」氣質是所有組別中最低的,也跟其他組別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換言之,本研究發現對於氣質上比較容易「恐懼」的學前階段幼兒,在面對一個有挑戰性的目標上,氣質中的「恐懼」反而扮演了助益的角色。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幼兒保育系] 校內研究案
|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
All items in CKUI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