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dyhuir.dyhu.edu.tw/ir/handle/987654321/472
|
Title: | 十七世紀中土文人的臺灣記憶-以高拱乾詩文為考察對象 |
Authors: | 吳盈靜 |
Keywords: | 宦遊;臺灣;記憶;高拱乾;臺灣府志 |
Date: | 2008
|
Issue Date: | 2011-12-27T09:21:37Z
|
Abstract: | 十七世紀是海峽兩岸關係發生巨變的年代。自臺灣而言,乃歷經了由歐洲大航海時代席捲而來的殖民地時期、中土易代之際作為海外扶餘的明鄭時期,而進入全面漢文化洗禮的清領時期,這是海島臺灣漸趨內地化的過程。而臺灣之於中土,則一向既是朝廷認定的犯罪淵藪地,又是移民希望之所在,這官/民的認知差距,終於在納入中土版圖後逐漸統合,其中,宦遊文人的〝發現〞並〝書寫〞臺灣,具有重要的關鍵意義。
大抵而言,不論是三年一任的宦吏,或短暫值勤的公務員,或僅是幕客身份,他們的筆墨多有海天遊歷的感懷。本文擬以康熙三十一~三十四年(1692-1695)間任分巡臺廈道兼理學政的高拱乾為考察對象,一則他係北人作南遊(陝西→閩浙臺灣),再者他兼具遊人雅興,文采飛揚,除纂輯《臺灣府志》外,又始作臺灣八景詩,並<澄臺記>、<臺灣賦>等文,他的作品更影響了兩年之後郁永河的《裨海紀遊》,是十七世紀臺灣記憶書寫中的佼佼者。故本文將分三部分進行梳理,一者先就傳統「士不遇」的命題探究他銜命來臺的情思,再者闡述他的感官之旅,藉以說明其〝知覺〞臺灣的經過,三者論及他如何召喚歷史來表現情志,進而記憶宦臺歲月。上述三者,皆以高拱乾詩文為主要論述來源,旁及時人對高拱乾的評價,希冀作為十七世紀宦臺文人臺灣記憶書寫研究之範例。 |
Relation: | 記遊文學學術研討會:107-117 會議日期:2008.05.22-2008.05.23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通識教育中心] 校內研討會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970522-107-117.pdf | | 1207Kb | Adobe PDF | 233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CKUI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